拉萨,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人文风情?

2021-10-14 12:29:02

放眼拉萨的河谷平原、沟域

你会发现

一幅绝美的自然风光画卷

冰川、花海、星空应有尽有

另一方面

藏戏、刺绣唐卡、高原河谷农业

藏式火锅等人文风情同样熠熠生辉

拉萨河穿拉萨城而过

形成拉萨河谷

可以看到拉萨城区与农业景观交相辉映

摄影/谢罡

山川江河、大陆性冰川的水源

细润着拉萨千万的生灵

干净透明的星空

是无数摄影、星空爱好者的向往之地

神奇花海、日光之城等因素

造就了典型的沟域拉萨

在这里自然与人文

传统与现实激烈碰撞

迸发出了许多精彩的人文风情

宣舞的庄重华丽

刺绣唐卡,藏香技艺的精美绝伦

别样的自然环境加之科技的支撑

造就了独特的高原农牧业

今天的拉萨与“老知青”时期相比

一切都是新的

新速度、新科技、新技艺

……

拉萨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人文景观

一起来看看吧

非遗拉萨

在历史悠久

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拉萨

各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琳琅满目

它们代表着拉萨的文化之美

代表了拉萨鲜活动人的生命力

舞蹈:多姿多彩的舞步文化

在拉萨

非遗舞蹈并不“高冷”

拉萨的民间歌舞总是

与农牧民的生产、生活方式息息相关

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普堆巴宣舞

一种庄重华丽的千年古舞

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

曾一直是拉萨大型庆典上的专属表演

“宣”即歌舞之意,起源可追溯到古象雄时期

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

摄影/万春林

宣舞与我们常见的藏族民间舞蹈不同

它融合了说、唱、跳多种表现形式

其服饰也极尽华丽

尤其是女性的装扮

跳舞时必须佩戴两个绿松石的装饰

一个在头顶,一个在后脑

前围彩色围裙,背后披上彩带式披肩

宣舞节奏缓慢,层次分明

女性的动作恬静舒缓,男子则昂扬豪迈

犹如叙述藏民族从远古走来的故事

热振羌姆兴起于林周县热振寺

这种宗教舞步形式内容多样

其独特的服饰、昂扬的舞步、悠长的腔调

受到各地民众的欢迎

摄影/卓·丹增曲培

同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之一的牛皮船舞

是拉萨曲水县俊巴村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

舞蹈由边唱边跳的“阿惹”

和身背牛皮船并击船发出声响

为节奏跳舞的船夫合作表演

整个舞蹈铿锵有力,粗狂朴实

是船夫们独特的娱乐方式

牛皮船舞

摄影/谢罡

作为藏文化“活化石”的藏戏

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

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

如今的藏戏是西藏艺术的集大成者

参与人数众多,演员服装复杂

在表演的高潮阶段

观众往往也加入歌舞,场面热烈

成为观众与演员的一场大联欢

尼玛江热乡羊日岗村的藏戏队

正在拉萨霍尔康庄园表演藏戏

摄影/万春林

手工:灵活的指尖艺术

刺绣唐卡、布制面具、锻铜、藏香……

这里拥有丰富多彩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

拉萨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与木雕密不可分

拉萨木雕技艺包括藏式建筑木头构件

藏式家具等

雕刻出来的图案有花叶、龙凤、鹏鸟等

浮雕、镂空等各种技法更是历代木雕匠人

文化理念和审美的积淀

木雕是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

在建筑、家具和其他各类装饰品上都有广泛应用

摄影/王宁

在拉萨河畔的达孜区内

一位师傅正给藏戏面具用咖啡色的“泥”进行修饰

屋里的几个工匠,或制作泥模

或给脱了胎的面具刷上白底

这便是西藏自治区“贴布脱胎面具”传习所

它的建立使这项历史相传已逾千年的

面具制作技艺得以发扬光大

泥模晾干后脱胎成型

最后打磨上色,不仅用于藏戏表演中

其本身也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

摄影/万春林

唐卡是藏文化中另一张绚丽的名片

在墨竹工卡县

有着独特的刺绣唐卡

如今这门技艺已突破家族限制

并且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学习刺绣唐卡手艺

堆绣唐卡,拉萨的另一项非遗

手工艺人们用各色布料剪切、堆贴、绣制出

美丽而立体的唐卡画面

其画幅通常十分巨大,颇为震撼

摄影/普布次仁

乡土拉萨

拉萨地处西藏中部

北靠念青唐古拉山,南依雅鲁藏布江

拉萨河穿过市区和郊县

在郊县中,高原农牧业景观绚丽多姿

北部草原绿色茫茫,牧歌悠扬

在河谷中,拉萨河孕育了

拉萨独特的农耕文明

农业:神奇的高原河谷农牧业

这里是我国三大牧区之一

冈底斯山--念青唐古拉山一线

将西藏分为了藏北、藏南和藏东南

西起阿里地区狮泉河

东抵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

这是西藏农牧区的重要分水岭

以北是广袤的羌塘高原和牧区

以南则是“一江两河”河谷地带的农区

每到春播秋收时

拉萨乡间的藏族乡民进行望果节的仪式

在翠绿的田野间

增添了一丝厚重的农业文明气息

摄影/普布次仁

拉萨以北100余公里

就是平均海拔4300米的藏北当雄草原

这里水草丰美,是拉萨传统的天然牧场

拥有地热、温泉、雪山、冰川、湖泊

河流、湿地、草甸等众多景观

这里组成了拉萨北部独特的草原生态环境

以及高原游牧文化

农牧业的交汇带给了拉萨富饶

孕育出了拉萨独特的历史文明

摄影/格桑次仁

辽阔的草原景观和多民族融合的元素

让当雄草原独具魅力

每到4月下旬时候

当雄的阿热湿地便开始热闹起来

草原的主人之一黑颈鹤便会从

林周县澎波河谷飞来

它是藏族人家十分喜爱的仙鹤

作为全球15种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类

在当雄草原上欣赏黑颈鹤

也是这里独有的景观

青稞是拉萨主要的农业作物

群山环绕下,绿油油的青稞田

为高原增添了一抹亮色

摄影/林文

生活:乡间生活的新风尚

在拉萨的农村

你既能看到传统的农业劳作景象

又能看到现代化的收割方式

既能领略到藏族传统的节气民俗

又能感受到新时代的时尚气息

拉萨的乡村

处处充满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元素

现代化生活正在成为拉萨乡间的新景观

摄影/周伟

以唐古村为例

历史上曾是拉萨市的贫困村

现在当你走进唐古村时

看到的并不是落后的面貌

而是一个个整洁干净的温室大棚

甚至还有马术体验中心等现代化设施

经过多年的发展

唐古村的蔬菜大棚更是为林周的农业产业

增添了一抹亮色

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东嘎村正在秋收

摄影/贡嘎来松

牦牛养殖是拉萨的重要产业

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

牦牛养殖也在向科技养殖发展

在林周县,一排排新式的养殖厂以及

从内地引进的奶牛养殖成为拉萨郊县的新景观

不止林周县,其实在拉萨的许多村县

既有靠挖虫草致富

也有依靠直播而成名

还有靠藏绣、唐卡等技艺赢得市场的手工艺者

他们在保持传统的同时

积极融入现代社会

让拉萨成为了传统与现代并存之地

在拉萨乡间

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生产生活

摄影/朗加

鸟兽:拉萨周边的观鸟佳地

宗角禄康、拉鲁湿地、药王山

以及墨竹工卡县、林周县等地的湿地

都是拉萨周边看动物的好去处

越来越多的自然爱好者来日光城看鸟观兽

他们为拉萨旅游探索开辟着新路线

宗角禄康公园坐落在布达拉宫的后面

水面正对布达拉宫

日出时龙王潭中落满了

飞来的斑头雁和赤麻鸭

摄影/刘璐

在拉萨城区的街巷中

戴胜、山斑鸠、灰背伯劳是极为常见的鸟

因而也被观鸟者称作“拉萨三宝”

事实上,戴胜是拉萨城中

既漂亮又好认的鸟

即使它离你很远,只要看到黄脖子

细长嘴和头顶的一撮毛

便可以大胆地确认它是戴胜

如果在雪域高原观看海鸥

听着像是段子

其实这是最没有悬念的事实

在布达拉宫背后的宗角禄康

这里有许多栖息着的棕头鸥

它们慵懒地等着游客的投喂

罗布卡林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

这里不仅有拉萨常见的花木

还有来自喜马拉雅的奇花异草

非常独特的是这里还生活着成群的大紫胸鹦鹉

此景在其它城市很难见到

摄影/刘璐

曲水县的雄色寺

是观看藏马鸡的好去处

林周县湿地则是黑颈鹤的乐园

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

最明显的鉴别特征是颈部三分之一的羽毛为黑色

2003年林周县就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

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

成群的黑颈鹤飞来这里越冬

主要食物是田里收割后残留的青稞

忙着吃青稞的黑颈鹤、斑头雁和赤麻鸭

摄影/刘璐

食在拉萨

千百年来的汉藏交流与种植

交通、仓储水平的发展

拉萨人的“菜篮子”越来越丰富

食谱也越来越多样化

传统的甜茶、青稞酒依然盛行的同时

藏餐也在不断变化革新

更有国内外的美食汇聚在这座高原之城

美食:汉藏交流的汇集地

如今的拉萨

不再是只有藏餐的高原孤味之城

而是一座敞开怀抱的美食聚集地

大家都知道

青稞是藏民族饮食的火种

它养育了先民

使人们来到如今蔬果丰硕的时代

从一粒青稞开始

一条全新的拉萨美食之路正在崛起

这些食材经由拉萨人的匠心

转化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美食

藏地传统食材的新吃法——青稞啤酒

摄影/张静

拉萨是农牧区交汇的地方

其不同的饮食风格也在此交流融合

1727年清政府在拉萨设立驻藏大臣起

各地饮食文化“润物细无声”地传入西藏

藏式火锅就是其典型代表

它用的是类似老北京火锅的铜锅

先把所有食材整齐地放在涮锅里

加汤炖熟

汤底是牦牛骨汤,食材丰富

口味偏淡。强调原汁原味

以牦牛肉为主的肉类

上锅后便可以直接吃,也可配以各种蘸料

藏火锅

摄影/南木加

或许对于拉萨人来说

一壶甜茶、一碗藏面、一份酸萝卜

以及一张牛肉饼是开启新一天的最佳选择

而遍布八廓街大街小巷的茶馆

便是品尝这类美食的绝佳选择地

这里不仅有藏餐、尼泊尔餐

还有西餐、咖啡厅

更汇集了串串、手抓肉、陕西面等南北美食

就算是凌晨三四点来这里

也总能找到饭吃

藏式烤土豆牛排

摄影/张静

蔬果:高原上的“菜篮子”和“果篮子”

考古发现

在青藏高原缓慢隆起过程中

至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

拉萨河谷地带的气候还相当温暖湿润

山上有茂密的森林

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

拉萨地区的人类先祖就利用山前

广阔肥沃台地从事农耕

到了松赞干布时期

青稞糌粑、牛羊肉、奶酪这时

已逐渐成为高原居民的主食

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

对藏地农业发展和饮食习惯都带来影响

拉萨曲水县的才纳乡据说就是

文成公主最初种菜的地方

时至今日,这里的农业示范园

已成为西藏最具示范作用的

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

今天拉萨人的“菜篮子”和“果篮子”品种多样

摄影/许阳

拉萨地处高原

植物自然生长期短

但从现代农业的视角观察也有有利于

蔬菜水果生长的地理和气候

如太阳辐射强、紫外线丰富

气温年温差小日温差大、夏季雨水丰沛

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

适宜发展太阳能温室和大棚农业

“拉萨夜雨”美妙无比

而日温差大,这使喜凉作物单产高

品质优,比如萝卜、白菜等

实践证明,拉萨这座日光城

只要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

只要采取保温防寒、浇水施肥

通风换气等措施

都可以生产出蔬菜来,一年四季皆可轮作

墨竹工卡的蔬菜大棚

摄影/阿旺洛桑

故事拉萨

1200年前,史书中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

西藏和平解放后

拉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

众多新兴企业和新时代的“拉萨人”

成为了拉萨发展的新标志

他们为这座高原新城

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之歌

老知青:拉萨全面发展的前辈们

上个世纪60年代

来自于北京、山东、江苏等地的200多名

知情抵达林周,他们开荒地、修水坝

在这里开启了他们几十年的拉萨故事

西藏和平解放后

十八军开垦林周的荒地变农田

拉开了林周农场建设的序幕

供图/冼德刚

解放军进藏之初

从内地到拉萨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

不要说汽车交通

就连骡、马、牦牛行进起来都费劲

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

解放军提出了“开荒生产、自力更生

站稳脚跟、建设西藏”等战略方针

经过一代代的艰苦奋斗

公路修了、铁路通了

“拉萨粮仓”建成了

拉萨也终于迎来了新发展

被放生的金丝牦牛站在山岗上

远处则是拉萨的现代化新城

摄影/吕宇理

新拉萨:新目标、新跨越、新发展

2016年,在江苏援藏项目支持下

雪鹰航空成立

拉萨拥有了第一批藏族女飞行员

从拉萨到苏州

从牧区到江南

从当雄草原到黑颈鹤气息之地

现在的“雪鹰”不仅为拉萨输送大批人才

还为拉萨的空中救援

和飞播造林贡献着力量

雪鹰航空培育出了

第一批藏族直升机飞行员

摄影/南木加

科技的发展才能带动拉萨实现跨越式发展

从鱼跃制氧到藏源科技

都体现了科技兴,经济才能发展的道理

除此以外

藏族许多的传统工艺

在援藏干部的鼓励下

一些藏族手工艺者走出高原

把藏族艺术品介绍给更多的人

这也成为了他们致富的新途径

因为高原氧气稀薄

鱼跃制氧利用科技手段

专门从事氧气设备的制造、安装、调试

推动拉萨成为全国最大的氧气制造基地之一

摄影/沈云遥

观星之城,赏花秘境

辫状水系,非遗之花

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沟域之地

传统与现代碰撞的高原日光城

使得拉萨的生命力在非遗中精彩绽放

布制面具、木雕等技艺重焕新生

新时代,拉萨的高原农牧业有了新发展

果蔬更齐全,美食更丰富

从“老知青”的年代开始

一步一步走来

拉萨正在以崭新的面貌焕发新生机

迎接新发展、创造新未来

偌大的拉萨

到底还有多少美?


外贸原单 https://www.jh06.cn/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广阳新媒体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生活百科、商旅生涯、教育科研、国际资讯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广阳新媒体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